写稿必须知道的“四必看”“四必查”缺一个都不行容易出问题_公司新闻_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_游戏专区

专业的煤气发生炉厂家!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欢迎您!

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

爱游戏官网平台入口联系方式

写稿必须知道的“四必看”“四必查”缺一个都不行容易出问题

  面对每天大量的新闻稿件和不一样的差错,以及隐藏在来稿流程和机制中的风险,如何给新闻稿件做“诊疗”,如何准确揪出差错、化险为夷,确保安全出稿?牢记“四必看”“四必查”是新闻编辑练好内功、当好把关人的有效路径。

  在同一篇稿件中,时间的制式应保持一致。同一篇稿件中,“点”“时”的时间表述也应保持一致。

  对于年末岁尾跨年时间段的稿子,“今年、去年、明年”等表述要准确,最好用具体年份。

  一般来说,除了直接引语和表示粮食产量等个别情况之外,要使用国际单位。表示数量减少、缩小、降低、下降等不能用倍数,只能用百分数、分数或“几成”表述。

  与投资金额、基金、年增收等钱数相关的数据后面不要漏掉了“元”,与人数相关的数据后面不要漏掉了“人”“名”“人次”等表述。

  一篇稿子里写道:“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的160多名刑事执行检察官参加了会议。”表述有歧义,经编辑与记者核实,将“全国32个省(区、市)”改为了“全国31个省(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稿件中的约数,通常指的是一个大概、大约的抽象数量表达。抽象的数量表述与具体的数量表述不宜同时出现。

  稿件中经常会遇到百分数、百分点、占比等表述,有的数据是反映某一方面成绩的前后对比变化,由于列举数据较多,有可能会出现前后数据的不对应、不一致现象。

  稿件里遇到庞大数字要格外小心,或许存在陷阱,编辑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精打细算”。

  稿件中的人名有可能会出现形近字音近字差错。像是“许”“徐”、“峰”“锋”,编辑要格外的注意。另外,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稿件,编辑要注意前后人名的比对。

  地名差错在稿件中经常会遇到,主要是指地名的表述不规范。比如,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误写为“郑州市管城区”。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撤市(县)建区,但有的稿子里仍然用了原地名。比如,把“济源示范区”误写为“济源市”。

  在机构或公司名称中,常见差错是把机构改革后的新名称错写成旧名称。一些常见的机构名称不规范表述应避免。比如,涉及党委系统的部门,表述时“委”字不能丢掉。

  其他事实类差错,在编稿环节中常见的有文件名称及文件内容、会议名称、活动名称、获奖荣誉名称等新闻事实的表述有误。

  常见的字词类差错包括多字、漏字、错别字、形近字音近字差错、固定搭配错误等。

  形近字音近字差错出现频率较高。常见的字词差错有“的”“地”“得”误用,“副”与“幅”的误用,“期间”与“其间”误用。一些常见词语也容易混淆出错,比如,“台账”错写成“台帐”,“一如既往”错写成“一如继往”,“迫不及待”错写成“迫不急待”等等。

  异体字当心“踩坑”。由于异体字与规范字在字形上稍有相似,错误隐蔽性强,很难发现,因此编辑要特别留心。

  新规范词语使用要注意。有些词语已经属于旧用法,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规范统一为新的用法。比如,“蹚出新路”不再写作“趟出新路”。

  用词重复要规避。比如,“位列全国第二位”一句中有两个“位”,意思重复,应删除一个“位”。

  常见固定搭配要牢记。“集……于一体”“融……为一体”等是常见的固定搭配。另外,稿件中的“加强”“加大”“推进”“推动”等动词搭配是非常容易出错的,比如,“加大进程”应改为“加快进程”。

  “小标点、大作用”。标点符号看似无足轻重,但若使用错误,句子意思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把“五六十年代”误写为“五、六十年代”,以上例子表述的是某一区间段时间的概念,但如果用了顿号意思就不同了,变成了两个节点的概念。

  还有的稿件中出现整句“一逗(逗号)到底,该断未断”;双引号句子内的引用内容仍用双引号;完全引用,句子结尾的标点误置于后引号外面;部分引用,句子结尾的标点误置于引号里面;表示列举的“等”字过后多用了省略号。

  书名号的误用在稿件中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证件、证书、课程、主题等不用书名号;报纸、期刊名称应用书名号;文件、法律和法规名称如果加上书名号时,名称要用全称。

  一些稿件篇幅较长,但细细读来,同一内容在不同段落里反复叙述、大致雷同;还有的稿件出现了上下文衔接不畅,内容丢失的现象。

  不恰当的词语运用引起歧义。一篇稿子里曾写道:“深入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反面典型也用“宣传”一词就不恰当了。

  随意使用简称引起歧义。比如,一篇稿子里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简称为“中科院油料所”,这里的“中科院”不知道是指“中国科学院”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

  一些不恰当的说法也会引起歧义。对于国家司法考试开考,一篇稿子将标题写为“我省2.3万名考生共赴‘天下第一考’”,国家司法考试固然重要,但把其称为“天下第一考”就显得不恰当了。

  如9月15日的一篇来稿内容里写“9月17日,记者来到某地”,下文还写到了“烈日下……”等描述。对于这类稿件,记者可能有刊发时间方面的考虑,但提前这么写,一旦9月17日当天下雨或没有“烈日”,那就违背了新闻事实,不符合常规了。

  这类差错多数是由于句子主谓宾欠缺、主谓宾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表述断章取义、句子结构错乱等引起的。

  存在“风险”的稿件,主要是指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稿件。这里面包括稿件内容与国家政策不符、与法律和法规不符、与公序良俗不符等情况。

  稿件中要防止常见的敏感性称谓差错。比如,对身体伤残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瞎子”“聋子”“傻子”“弱智”等表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

  姓名差错前文已有部分表述,还有一些差错是由于电脑输入法的汉字选择或记者使用电子设备写稿输入时出现的差错,要务必杜绝。

  职务表述要注意规范用法。比如,“区委书记”不能写成“区书记”,“乡党委书记”不能写成“乡书记”。

  当某领导兼有多个职务时,稿件表述上应按照职务级别高低依次排序,职务级别相同时,一般将党内职务放在行政职务之前。对于已经离职的领导要加“原”或“前”,但要注意位置。如果单位或机构还存在,那就不能在名称前加“原”,而应在职务前加“原”;若因机构改革撤销,就应在名称前加“原”。

  在新闻稿件中,重要提法是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带有全局性、重要导向性的提法,由重要领导人、重要党政会议提出。这类提法常常被编辑们称为“固定提法”,意为“表述不能有任何改动”,编辑要将此作为模板,逐字逐句对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扫盲”。

  还有一些重要专有名词的固定提法不能忽略。比如近几年新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涉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等相关联的内容的重要表述,编辑要牢记其中的重要宣传提法。

  还要注意的是,引用重要领导人讲话也要务必确保准确无误,尤其是直接引语,多字、少字、引用不全等,均不合适。

  重要党政会议特别是关于两会的稿件,由于人大、政协会议届次的表述不同,导致会议名称中的“几届几次”容易混淆,编稿时需要非常留心。

  新闻稿件有时为展示某一地方的成功经验、某项技术的高端精尖、某一个人的光辉事迹,不惜使用“最好”“最大”“顶级”“国内唯一”“省内首家”等绝对化语言的描述。新闻语言应避免绝对化的表述,而要讲求客观、真实、严谨,做到话不说满、规避风险。

  “化解”绝对化语言的办法,一是要务必查询出处,查找对标同题内容权威媒体的表述;二是要及时咨询写稿记者,仔细地了解事件来龙去脉,以“较好”“某些”等限定词来替代相关表述。

  编稿时的疑问,不仅有稿件内容上的疑问,还有形式上的疑问。有的稿件超出了发稿规定的字数,而记者并未备注说明;有的稿件写法上不像新闻稿,更多的是夸大其词的宣传;还有的重要领导活动稿件,出现了纸质版签字稿和采编系统电子稿内容不一致等情况。

  无论编辑面对的是一篇什么内容的稿件、由谁采写的稿件、通过什么渠道而来的稿件,都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理念,要具备“最终把关人”意识,坚持“有疑问处必查”,敢于发问、敢于核对查实、敢于向上级领导如实反映,弄清“疑问”的来龙去脉,确保稿件的可信性、可读性,维护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求救信”范文来了希望你用不上! 国家级媒体新发布揭秘通稿典范的背面!